佳业佳境

中国式现代化勾勒 长三角治水新蓝图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1.01
信息摘要:
[上海全市河湖总数达到4.7万多个,总长超过3万公里。其中,每一平方公里区域就有4.8公里河道,老百姓身边随处可见河道,公众对水十分关注。]…

[ 上海全市河湖总数达到4.7万多个,总长超过3万公里。其中,每一平方公里区域就有4.8公里河道,老百姓身边随处可见河道,公众对水十分关注。 ]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金句,到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描绘,已经在神州大地勾勒出一片治水新蓝图,打造出一批发展新高地的样本。笔者根据近期对上海以及长三角治水工程绩效的实地调研,来撰文说明。

 

水环境就是营商新元素

 

上海社科院的经济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多年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多次调研黄浦江、苏州河治理(即“一江一河”)绩效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产业规划设计。他告诉笔者:“上海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巨变背后是全市上下付出的巨大努力。” 可以说:上海,因水而生、依水而兴。奋进新时代的十年,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黄浦江核心段 45公里岸线、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贯通,“一江一河”变身“生活秀带”“发展绣带”,成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公共空间,更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重要实践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包括投资者都有满满的幸福感。

 

关于上海水环境的基本特征和最新治理成效,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阮仁良博士给出了具体的权威说法。即上海地处江南水乡,水系纵横、河网交错,上海全市河湖总数达到4.7万多个,总长超过3万公里。其中,每一平方公里区域就有4.8公里河道,老百姓身边随处可见河道,公众对水十分关注。上海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工作,全市河湖水环境面貌已经实现了根本性好转。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发挥河湖长制治水“牛鼻子”作用,全市设置市--街镇-村居四级河长,有6300余名河长对4.7万多个河湖管理实现全覆盖。持续落实河长“巡、盯、管、督”责任,完善“周暗访、月通报、季约谈、年考核”的推进机制。各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了“河长 +检察长”等新模式,“河道督查队”“河小青”等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全社会关心参与治水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水治理成效持续巩固。上海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治水项目,全市累计整治了5000余条黑臭河道、1.8万余个劣Ⅴ类水体。2021年,全市如期消除劣Ⅴ类水体,优Ⅲ类水比例上升到80%以上;上海水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上海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三是水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上海在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加快从原来的“治差水”向“保好水”转变,从污染防治向生态综合治理转变,从单一河道治理向区域集中连片治理转变。上海水务系统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统筹“水网、绿网、路网、管网”,实现河湖水系治理、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同步实施。特别是以“一江一河”为牵引加快岸线贯通开放,打造“一区一廊”水生态廊道,让治水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同时,这种成果也构成了营商新元素。

 

水环境就是营商新元素,是笔者早在2020年调研一季度外企对上海兴奋点时获得的感知。当年第一季度,上海实到外资46.6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新增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家、外资研发中心5家。在当年全球投资流量大幅萎缩、企业经营普遍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上海利用外资不断深入,逆势上扬,上海为何受到外资青睐?一个重要的答案就是:上海水环境治理已经达到世界水准,尤其是滨江地带成为经济要素集聚的崭新空间。如香港怡和集团新设上海徐汇滨江综合体项目、总投资 45亿美元,日产与东风合资的汽车金融项目总投资8亿美元,西班牙海斯坦普投资性总部的增资项目总投资7.2亿美元等,都体现了投资力度明显增强和布局在上海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的新特点,而其总部选址无一例外都是滨江地带。这一趋势自然保持到了今年的金秋十月,直接带动了上海沿江开发和商务繁荣。

 

吴泾零号湾新高地案例

 

笔者近日调研发现,第一线的治水专家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的关系都感悟很深。如上海闵行水务局局长陆彬文表示,二十大报告中最鼓舞他的论述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关于污染防治,陆彬文解读说包括蓝天、净土、碧水三大保卫战。其中,碧水保卫战包括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五大攻坚战。而在奋进的十年中,除了渤海综合治理外,上海都承担着相应的任务,并且已经率先在 2017年完成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的任务。而在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将建设生态之城作为今后上海发展的重要目标;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于水环境治理,上海制定的阶段性目标是“2020年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2021年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2022年不断提升优Ⅲ类好水占比”。借助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的窗口期和全市城乡中小河道消黑除劣的攻坚期等重要历史机遇,闵行在上海全市率先打响水环境整治攻坚战,顺利完成“两消(全面消除黑臭河道和劣 V类水体)、两升(好水占比提升至70%,河湖水面率提升至9.04%)”的阶段性任务,提前并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考核指标,水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全市率先创建成为全国首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区、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区。其中,吴泾镇因治水成为发展新高地。

 

吴泾镇党委书记金海民对于二十大报告中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提法感触很深,他告知笔者,他们在治水工程中就尊重了当地群众的“首创精神”。他介绍说,吴泾镇域内现有河湖106条段,河道总长92.2公里,水面积5.5平方公里(含黄浦江)。在2021年纪念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之际,吴泾镇成为闵行首批 6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如今,吴泾镇河湖天光云影,碧波潋滟,鱼翔浅底,虾蟹嬉戏;2021年市、区、镇三级考核断面优Ⅲ类水占比为95.5%2022年下半年市、区、镇三级考核断面优Ⅲ类水占比更高达100%

 

关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金海民介绍说,主要是推行“开门治水”。即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治水,回应群众诉求,充分发挥公众力量。从该镇第一代黄浦江生态志愿者王显明老人开创“保护母亲河”活动,到成为上海市级明星志愿团队,至今已有四代护河志愿者传承。随着90后、00后志愿者的加入,成员更趋于年轻化。近年在河长制引领下,吴泾镇进一步扩大护河志愿者队伍,在已经注册志愿者632人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周边社区居民,各中小学学生,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在校大学生,紫竹国家高新区的白领,化工区的工人作为储备力量加入志愿团队,从 1996年的一个人到2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29支团队,而“保护母亲河行动”团队及个人在全国及上海市都屡获殊荣。同时,积极推进区域共享,探索5G模式。特别是在紫竹高新科技园区探索实践“5G模式”,以“河湖通畅、生态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为愿景,以紫竹兰香湖为新起点,延展浦江第一湾公园的滨江生态区,深入建设都市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在政府( Government)主导下,推行绿色(Green)理念,与企业园区(Group)深入合作,打造花园式(Garden)河道景观,实现群众生活富裕(Gold),共享自然生态美景。“十四五”期间,紫竹高新科技园区将申创上海首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需要说明的是:闵行吴泾镇素有“浦江第一湾”的美誉,拥有全国税收排名第9的紫竹国家高新区及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两所“双一流”大学,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及国家级研发机构云集于此,是上海市政府最新提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中的重要板块。

 

可以说:吴泾镇是未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也是未来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节点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1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达115亿元。20221~7月,吴泾镇努力克服疫情影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完成财政总收入 74.43亿元,多项经济指标同比保持增长。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吴泾有强劲的创新策源实力,目前拥有418家高新技术企业、96家专精特新企业、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25家区级研发机构,一批生物医药及新材料企业正在这里平稳发展迅速成长。

 

长三角治水仍需一盘棋

 

众所周知,上海是因水而生的城市。其实,长江三角洲也是因水而生的共同区域。媒体在报道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信息时,常常简称“长三角”而不经意间忽略了“洲”的策源地和水源地。读者往往会注意到长三角科创一体化、交通规划一体化、医疗报销打通一体化最后一公里、物流联网一体化以及江南文化共同体等课题,其实,在治水领域长三角也是积极实施一体化国家战略的。以笔者的观察,水利部太湖局在推进治水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为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治水方针,科学谋划太湖流域水治理战略布局,自2020年上半年起,水利部太湖局就会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太湖流域水治理战略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各部门、单位和智库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下,于百年风华之际编制完成《太湖流域水治理战略研究报告》以及6个专题成果报告。可以说,太湖流域水治理战略研究紧密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立足流域水安全保障战略需求和战略目标,针对太湖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及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水综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需求,围绕推动新阶段太湖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升和实施路径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提出太湖流域“一张水网和相关体系”战略布局及其战略措施建议,全面体现出了太湖流域水治理“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研究成果已经为推进新时期流域水治理能力提升提供战略支撑和科学参考。

 

从上海和长三角邻近区域的水系依存关系而言,上海的一江一河分别是黄浦江发源于浙江、而苏州河发源于江苏;同时,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长三角甚至是华东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这一全世界都高度关注的经济发达区域,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和共同保护,也一直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切身利益。打破行政壁垒之后,长三角治水一体化就迈上了新的境界。上海市水务局提供给笔者一个相邻但跨行政区域治理的案例,具体是:

 

有个美丽名称的雪落漾,作为交界河湖、面积有2900亩,相当于杭州西湖面积的三分之一,基本上是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各占一半。这片地形上比较狭长的湖泊即雪落漾,它北接元荡湖、淀山湖,南通流域骨干河道太浦河,紧邻着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交界点,可以说雪落漾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核心位置。很难想象,这样一处静谧安详之地,此前却存在不少治理难点。因为处于两地交界之处,雪落漾的中轴线上曾经有一排矮矮的类似于界桩一样的木桩,行政区域的划分也让湖泊的管理产生了“一分为二”的割裂感:这边的水面上发现了水葫芦等不良作物,刚准备打捞,发现漂到界桩的另一边,于是就不好管了;一度致使水环境持续恶化的围网养殖或非法捕捞人员,这边打击跑到对面,对面打击再跑回这边,在界线两边反复游走逃避水务执法。针对这些界河、界湖存在的管理难点,长三角治水一体化机制在国家战略引导下推出了联合河湖长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

 

上海市水务局水利处处长宋建锋,就此很形象地打了个比喻:河湖长制让每片水域都有了管事的“家长”,联合河湖长制就是让“家长”间普通的邻里关系一下子变成了朋友关系,而一体共治则更进一步,朋友关系变成了一家人的关系;如今长三角治水朋友圈,已经成为了家园共同体。原先界湖两岸在管理体制机制、管养范围标准、财政投入等方面均有不同;如今一扫障碍,即同一个交界河湖实施同一个养护标准、同一个管养机制、同一把尺子监督考核,真正做到一体共治;就连管养费用也实行分担制。从曾经几家扯皮到如今一体共治,雪落漾重要水质指标提高约 50%,矮矮的木桩不见了,水生鱼虾的多样性日益显著,各类珍稀候鸟也是频频光顾。总之,界河、界湖不再是难治之地,反而成了长三角示范区的“江南水乡客厅”。相信随着11月上旬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水环境将成新型软实力。

【相关推荐】
推荐资讯
微生态活水直接净化构建技术

微生态活水直接净化构建技术

技术构建的必要性:过量纳污导致水体供氧和缺氧失衡,污染物再此条件下转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恶臭物质以及铁、锰硫化物等黑色物质,使得水体发黑发臭,治理污染水体迫在眉睫!
2022-08-23
佳业佳境养殖废水处理助您实现达标排放

佳业佳境养殖废水处理助您实现达标排放

畜禽养殖场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水体,不止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破坏,还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破坏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面对畜禽养殖废水这一水污染源,佳业佳境认为养殖厂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养殖废水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的主要方法:➢农业利用:包括直接农业利用、厌氧......
2022-09-27
温榆河公园将启动河道生态改造

温榆河公园将启动河道生态改造

榆河公园内的清河老河湾生态治理工程近日获市发改委批复,将疏挖整治现状4.3公里河道,新建步行、骑行相结合的滨水绿道6.7公里,进一步完善公园防洪体系及水生态布局,也将为附近居民提供亲水游玩的好去处。
2023-02-16

咨询热线

010-57746555